近日,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圍繞“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”協商議政,聚焦“國之大者”、回應民之關切共商國是,以高質量建言服務高質量發展,充分彰顯了人民政協圍繞中心、服務大局的使命責任。
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,是順應時代潮流和世界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“五位一體”總體布局重要一位,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“十四個堅持”基本方略重要一條,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新發展理念重要一項,將污染防治作為“三大攻堅戰”重要一戰,相繼推出一系列根本性、開創性、長遠性的戰略部署和重大舉措,決心之堅、力度之大、成效之好前所未有。
現在,“綠色達人”“低碳生活”蔚然成風、深入人心,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旋律,不僅在國內奏響,也在世界不斷回響。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,滿足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,穩固的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根基,引領的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潮流方向,彰顯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。
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。當前,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面臨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“三期疊加”的復雜局面。傳統的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耗、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,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背道而馳,也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格格不入。因此必須一邊踩住能耗“剎車”,一邊給足轉型“油門”,讓綠色產業、低碳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。
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,必須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點和內在規律。
如今,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條件、有能力解決好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。但是也應清醒看到,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,尚處在工業化、城鎮化進程之中,能源消費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,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緊迫艱巨,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處于壓力疊加、負重前行的關鍵期。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清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,準確把握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規律,統籌處理發展與減排、整體與局部、長遠與短期的關系,既不能瞻前顧后、猶豫彷徨,重視“經濟賬”、忽略“生態賬”,為減輕短期陣痛而錯失轉型升級的機遇窗口;也不能脫離實際、急于求成,搞運動式“降碳”、關停式“綠色”,甚至為減而減、動輒拉閘限電。
發展中的問題,只能靠發展來解決,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,尊重規律、破立并舉、循序漸進,在穩步推進轉型升級中抓住綠色低碳“關鍵變量”,轉化為高質量發展“最大增量”。
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,需要堅持系統觀念、注重久久為功。
“十四五”時期,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、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、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,必須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視野思考謀劃、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。
應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宣傳闡釋,進一步增強全民節約意識、環保意識、生態意識,積極倡導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。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,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,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,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正向激勵機制,健全完善環境保護、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。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,探索建立“新能源+儲能”、發展零碳低碳清潔產品等激勵機制,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,培養支持一批優勢市場主體,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。注重綠色低碳產業科技創新,加強科研型技術型人才培養力度,集智攻關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、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等關鍵技術,推動綠色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。有序推動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,指導建設低碳產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,設立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金,吸引社會資本投向綠色低碳優勢產業,打造一批示范性引領性的新業態新市場。
道阻且長,行則將至;行而不輟,未來可期。只要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,保持定力、壓實責任、體系推進,以綠色低碳革命加速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,就一定能夠交出令人民滿意、世界矚目的“綠色答卷”。